《农夫殴宦》文言文翻译,父善游的文言文翻译

1947年4月,毛岸英被父亲派到山西临县郝家坡,参加土改工作。

经过两个多月的实践工作后,毛岸英给父亲写了一封信,谈到了自己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,其中写道:“没有群众的监督,没有民主,干部便必然变坏,必然会在人民头上为所欲为,哪怕这个干部在未当干部时成分是很好的,人也是很好的。”

毛岸英的这几句话,说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,就是党员干部如何才能杜绝腐败,“没有群众的监督,没有民主,干部便必然变坏”。

其实,在两年前,毛主席就曾经专门谈过这个问题,还留下了著名的“窑洞对”。

1945年7月,黄炎培等人访问延安,参观了很多地方,让大家深受鼓舞。

毛主席在接见黄炎培时,问他对延安有什么感想,黄炎培就说了这样一段话:“我生六十余年,耳闻的不说,所亲眼看到的,真所谓‘其兴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’,一人,一家,一团体,一地方,乃至一国,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。

“大凡初时聚精会神,没有一事不用心,没有一人不卖力,也许那时艰难困苦,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。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,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。有的因为历时长久,自然地惰性发作,由少数演为多数,到风气养成,虽有大力,无法扭转,并且无法补救。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,它的扩大,有的出于自然发展,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,强求发展,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,艰于应付的时候,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,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。

“一部历史,‘政怠宦成’的也有,‘人亡政息’的也有,‘求荣取辱’的也有。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。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,我略略了解了的,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,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。”

毛主席听后,也深表赞同,并回答说:“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,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。这条新路,就是民主。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,政府才不敢松懈。只有人人起来负责,才不会人亡政息。”

这就是我党历史上著名的“窑洞对”,毛主席明确地提出:“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,政府才不敢松懈。只有人人起来负责,才不会人亡政息。”

这段话,跟毛岸英提到的那个问题,其实就是同一个问题,毛主席父子俩都注意到了,而且也都提出了解决的办法,可谓“父子所见略同”!

另外,毛岸英在信中还写道:“只有用群众的力量,才能彻底改造我们的党政军。没有下面的实际接触,在上面会上就是听一百个最好的报告,也是没有多大益处,接受不了,这好比地不耕而撒上哪怕是最好的种子,亦是徒劳无功,一阵风就吹走了。”

毛岸英早在1936年就去了苏联,一直到1946年回国,在苏联整整呆了十年,也是他形成人生观、世界观最重要的十年,因此,当他回国后,对中国的情况很不熟悉,毛主席就特地安排他去农村,跟着劳动模范吴满友一起生活,一起劳动,后来又派他去参加土改工作,亲身了解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。

经过一年多的努力,毛岸英很快就了解了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,也了解了中国官场的真实生态,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没有群众的监督,没有民主,干部便必然变坏,必然会在人民头上为所欲为!”

后来,毛岸英还写了一首小诗,发表在《晋察冀日报》上,是这样写的:

斯大林把人民比作土,离土必死近土生。

这句话早已响如鼓,却直到今天才搞清。

郝家坡土改两个月,人问我最贵何所得?

是不是金,是不是银,是不是地位和美名?

我说一样也不是,却是那鞋下一层土!

可惜的是,新中国成立后,就在毛岸英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,却遗憾地牺牲在了朝鲜大地上,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遗憾!

周总理曾经评价说:“毛岸英吃过苦、留过学、打过仗,又经过农村和工厂的锻炼,在和毛岸英同龄的一代青年中,像他那样受过良好教育和多种锻炼的人是不多的。毛岸英的牺牲,对党,尤其对主席,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。”

(参考资料:《我的父亲毛泽东》《我的伯父毛岸英》《毛泽东家风》)

本文地址:http://naizai.cn/archives/12087

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,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,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,行业技能,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、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特此声明!
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CC0协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