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短的名人小故事,名人的小故事简短

“民亦劳止,汔可小康。惠此中国,以绥四方。”(《诗经·大雅·民劳》)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小康的朴素梦想,在今天的中国大地,变为现实。在华夏大好河山的壮丽风景中,在全面小康照耀的每一个角落,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,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。这些脱贫攻坚战中的动人故事,创造了了不起的人间奇迹,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了关键的一步。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书《中国十二时辰》中,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李舫以散文为体裁,围绕脱贫攻坚这条主线,将飞驰的中国浓缩在一天的十二个片段中,缕述十二个城市下辖乡村的脱贫故事。

李舫是学者、作家、文艺评论家,数十年来,笔耕不辍,作品数百万字,已出版作品《大春秋》《不安的缪斯》《在响雷中炸响》《纸上乾坤》《魔鬼的契约》《风笛中的城堡——爱丁堡纪行》等;常年在《国家人文历史》杂志开设专栏;2017年主编大型文学书系“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历史文化散文集《大春秋》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。

从2018年开始,李舫受命牵头写作编辑《习近平扶贫故事》。写作编辑这本书的两年零八个月时间里,她翻阅了大量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的发展为线索的书籍,也阅读了大量有关人类贫困和反贫困的书籍。同时,身为媒体人的她还沿着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轨迹,重访了许多连片贫困区,这些地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“这些变化令我震撼,也深深鼓舞着我,要把所见所想所感真实地记下来、写出来。每一个地方给我留下的记忆都不同,不同的人和事,不同的脱贫方式,不同的致富路径,都有可以书写的地方。”在谈到《中国十二时辰》的创作初衷时,李舫动情地说,“中国的脱贫攻坚力度之大、规模之广、成效之显著,前所未有、世所罕见。今天中国的脱贫攻坚,不仅书写了最成功的中国故事,而且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。”

▲俯瞰四川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沐恩邸社区卫生院、中心校、便民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。

在四川,悬崖村的峭壁上,17条藤梯、2556级钢梯的痕迹还清晰可见。然而,这里不是过去那样闭塞的小山村,而是一个面向世界、拥抱世界的彝族村寨。

在湖南,十八洞村村民用“实事求是、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、精准扶贫”的十六字方针彻底摆脱了贫困,迎来了山乡巨变。

在广西,白裤瑶从深山走出来,开始建设新的家园。在这里,他们一边传承白裤瑶古朴、独特的文化,一边拥抱新时代的新生活,崭新的日子正如同山里的朝阳。

在浙江,曾经频繁迁徙的畲民“山哈”,早已摆脱了身份认同的尴尬,他们在景宁这片山地中扎下根来,心中是满满的幸福。

在贵州,现代天文学让平塘知道了大山外面的世界,也让大山外面的世界越来越了解平塘,知道平塘不仅仅有“中国天眼”,还有“中国天坑”和“中国天书”。

……

在《中国十二时辰》中,《壤塘,壤巴拉居住之所》《西海固,我的土地我的母亲》《高山之上的凉山彝族》《吉林和她的七种颜色》《南丹白裤瑶,从深山走进新寨》《来自十八洞村的答卷》《两个襄阳村庄的前世今生》《景宁畲族,与神同欢的山里客人》《云浮新城的故事》《昌都,以水汇合的神奇地方》《风起八闽大地》《黔南少年追梦记》等十二个乡村振兴故事,以十二地支一一对应。李舫坦言,时间之河浩瀚奔涌,一往无前。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“在书中,我将时间压缩为一天——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用这十二时辰来讲述虚拟的中国一天的故事。这一天,是中国无比丰盈的一天。在这中国十二时辰里,有着数不清的人间奇迹:不论是雪域高原的西昌、悬崖峭壁的凉山,还是苦瘠天下的固原、武陵河畔的湘西;不论是中国天眼的平塘、七省通衢的襄阳,还是洞宫山间的景宁、红水河沿岸的南丹……全面小康照耀的每一个角落,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,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,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。”李舫说,“这里的12个地方我都去过且认真采访过,有着很多心得和体会的地方。与此同时,也是最能够代表我们整体脱贫全面小康的地方。”

在脱贫攻坚题材的文学作品中,报告文学是比较常见的体裁。而《中国十二时辰》却巧妙地将故事镶嵌在抒情、真诚的散文语言中。对此,担任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的李舫认为,对她而言,与报告文学不同,散文更加放松、更加抒情、更加真诚,也可以更好体现作者个人喜好和气质。“纵观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,一直延续着一种扎根生活、关注现实的文化气质,这其实就是一篇舒缓而精致的散文,在起承转合中,渐次打开对生活的憧憬,渐次完成人们的持久渴望。这充满热情和烟火气的故事,本身不就是一篇宏大的散文吗?”

散文是侧重抒发心灵感受和体验、体现人格力量的一种文体,它以真挚的情感、平实的文风、自由的心态、自律地表达反映外在世界和映照内心,在书写真善美爱的同时,塑造自我人格和提升精神境界。李舫散文词语的选用极具穿透力,以大量涌入的细节、密集的意象穿插叙事,显示出其深厚的语言修养。比如,“戈登特俯身在硕大的绣架上,穿针引线,飞针走线。远远望去,他像是在用银针舞蹈,顷刻之间,一枝散发着千年古韵的鸢尾兰从空旷之中,渐渐地开枝散叶,又渐渐地开出紫色的花朵。这种鸢尾兰,传说源自南美洲,花期极短,刹那间盛开,刹那间谢幕,为便于沙漠中的昆虫在极短的时间授粉,鸢尾兰娇嫩的花朵仅仅在夜幕四合之后得以怒放,因此世人很难一窥其真容。此时,戈登特用他的绣针,将美丽凝固在他的绣架上。很多时候,绣针下的人物、花朵、树木、飞虫常常走进戈登特的梦里,他好像就生活在他们和它们中间,生活在那个遥远的世界。”(《壤塘,壤巴拉居住之所》)还有,“刚刚过了立春,南方已经满眼翠绿,北方却还是春寒料峭。然而,北京人民大会堂,却温暖如春。施金通站在金碧辉煌的大柱子旁边,紧张地整理着包头帕,汗水从他的额头和两颊流下来。从得知要来北京的那天开始,他就激动不已,今天,重要的时刻即将到来,他更加激动。施金通有一张典型湘西苗家阿哥的圆圆脸庞,细眯眯的笑眼、黑黝黝的皮肤。他憨憨地笑着,圆圆的脸庞显得更加圆润。施金通的胸前戴着一朵硕大的红花,花朵‘盛开’,这让他有些手足无措,他腼腆而骄傲地笑着,充满了自豪。”(《来自十八洞村的答卷》)再有,“大树的影子越拉越长,太阳的光芒越来越炙烈。短暂的春天悄然飘过,夏天以君临天下的气势陡然降临。大朵大朵的白云将巨大的阴影投落在地上。远处,雪山巍峨耸峙;近处,位于贡觉的阿旺乡牧场已是绿油油的海洋。远远地,一片片映在绿油油土地上的橘红顶棚格外醒目,数十座现代化羊舍整齐排列,这便是阿旺绵羊繁育基地。基地的墙壁上,写着‘扶贫不是养懒汉,致富要靠自己干’之类标语。1400多只绵羊散布在山坡上,啃食着鲜美的青草。它们悠闲地踱着碎步不时走进白云巨大的阴影里,又不时从阴影中走出来,仿佛是草原上的朵朵白云,飘来,飘去。”

▲作家李舫。

李舫透露,从第一篇文章到最后一篇文章,采访和思考的时间,可能有四五年,实际动笔花了一年多时间。她将伟大的脱贫事业,比拟成一篇缓缓展开的散文故事,用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闲笔,表达广袤大地上朴实的中国人民对乡土的眷恋与柔情,并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脱贫的成果。黑格尔曾说过:“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,他们才有希望。”“《中国十二时辰》就是在写作希望、记录希望。”李舫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,“今天,‘小康’被赋予新的时代意蕴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。奋斗永无止境,只有常怀远虑、居安思危,才能够秉持耐力、坚定信心,才能够致广大而尽精微。因为——我们对时间的理解,是以百年、千年为计。”(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)

编辑:王欣 责任编辑:董小玥 审核:周华

本文地址:http://naizai.cn/archives/11951

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,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,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,行业技能,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、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特此声明!
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CC0协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