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语文古诗《送元二使安西》教案,送元二使安西诗教学设计

授课老师

刘进 黔西县第九小学

授课年级

小学三年级

议题名称

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——送别诗群文阅读指导

议题解读

古今中外,送别诗一直陪伴着生活,然而送别诗的教学,只要掌握方法,是可以更好理解的。根据经验,对送别诗的教学,只要掌握好时间、地点、任务、送别场景,就能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,理解诗意。

所选的几首诗都是送别,但是送别的对象、场景、物品都不一样,但是表达的感情是一样的,对友人的依依不舍,此去别离,山高路远,望君珍重。诗人根据不同的景物、场景描写表达各自的不舍之情。

教学目标

1. 结合注释,理解四首古诗,了解大意;

2.多诵读,并能展开想象,体会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;

3.初步感知诗歌意象,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,但都表达朋友情深;

4.挖掘诗歌文化内涵,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。培养课外主动 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。

教学重点

初步感知诗歌意象,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。

教学难点

通过学习方法后,掌握送别诗的学习方法,运用到更多的送别诗学习中。

教学过程

教学环节(一)

谈话导入,走进送别诗

师:同学们,你们经历过分别或看到过分别吗?当时的情景和感受是怎样的呢?

(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离别情景。)

师:是啊,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、嘱咐,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。古时候交通不便,通信极不发达,亲朋好友一旦分别更是数载难以见面,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?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?

师:今天,我们就来走进一组“送别诗”,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。

设计意图:通过谈话导入,结合学生的离别,让学生感受到离别之痛。特别是留守儿童,春节过后的父母去远处务工,更能表达自己的不舍,也让其他没怎么经历过离别的孩子体会身边的离别。

教学环节(二)

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

出示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

1. 解诗题

师: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?

生: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往扬州。

师:知道了地点。这就是黄鹤楼(课件出示图片) 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,故称黄鹤楼。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,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,使黄鹤楼名声大振。也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,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。

师:知道了送别的对象。大家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?

生:也是大诗人。

师:是啊,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,他文采风流、名满天下,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,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,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“吾爱孟夫子,风流天下闻”,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。

师:从诗题中我们了解了这么多信息,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——解诗题(板书:解诗题)

2.读诗文

(1)师:接下来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,一起来读读这首诗(相机板书:读诗文)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,注意读准字音。

生自由练习读古诗,指名读古诗,纠正字音,在齐读古诗。

师:咱们读古诗,不单单要读准字音,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来,这就要注意诗歌的押韵和停顿,请大家试着读一读。

(2)、抽生读、 师范读、齐读古诗。

3. 明诗意,悟诗情

师:读出诗的节奏还不够,还要读出诗的感情来,这就需要我们理解诗意,感悟诗情。(板书:明诗意、悟诗情)

师:理解诗意,同学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?

生: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。

生:我常查工具书理解。

生:我还会用拆词法理解诗句的意思。

师总结:看注释、查阅资料、拆字组词、了解背景、看插图等。请同学们大声读古诗,运用以上方法理解诗歌。

设计意图:本环节以阅读古诗,学习掌握古诗的方法,从而让学生对送别诗的学习有一个初步认识,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。更深入去研究送别诗的学习方法。

教学环节(三)

再读古诗,深入分析研究送别诗的阅读方法

1、师: 黄鹤楼在西,扬州在东,所以诗人说故人——— (出示课件)

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,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———–(出示课件)可见诗人李白用词非常——精确。

2. 师:烟花三月,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。你们想用什么样的词来描绘这里的三月呢?

指名说(繁花似锦,杨柳如烟,五彩缤纷、繁花锦簇……)

师:烟花三月的景美,老师相信你们的语言会更美,齐读这两句诗。(出示课件)

3. 师:在这诗情画意的季节,诗人却却无心赏景,那是因为—— (生 :他的好友孟浩然要走了。)

4.师:孟浩然乘着船,见见远去。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,他在望谁?望什么啊?(出示课件)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
指名说:船。几只?生:一只。师:你从哪里看出来的?生:孤帆。

师:可那是唐朝盛世啊!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。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,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?

生: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。

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,渐渐消失了。李白还在望,他在望什么啊?可是只看见了什么?生:江水。哪句诗告诉我们?生:唯见长江天际流。(出示诗句)一起读一读。滚滚长江上已经看不到他的挚友了,可诗人站在黄鹤楼上,目送好友远去的方向,久久不忍离去,他是多么的生:不舍啊。这又是怎样的情啊?生:依依惜别、难分难舍。(师板书:依依不舍)带着感情齐读: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
师: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这首诗。诗人由眼前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对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,这就是借景抒情。

设计意图:本环节让学生更深入分析送别诗,通过找到关键词,送别的地点、场景、物品,体会送别的不舍,从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。

教学环节(四)

回顾学习方法,完成学习单

发放学习单,进行小组合作探究《赠汪伦》、《别董大》、《送元二使安西》,并填写好表格后班上交流。

师:讨论——这些送别诗有哪些不同点?又有哪些相同点?

不同点:送别的对象、地点、方式、所抓景象都不同。

相同点:都抓住景象来表达情感;送别时的真情相同。

设计意图:以小组合作形式,让学生通过送别对象、地点、送别方式、景物、表达的感情,让小组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,体会诗人送别时的心情和表达的情感。

板书设计

教学反思

我只能用很感动来形容这节课,我不停的问自己,如何更简单地让学生掌握送别诗的学习方法。想“试着在陌生的环境中,面对陌生的孩子,感受那份陌生的场面,也很好,不是吗?”

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,于是,就开始着手思考,有幸看到孙双全老师的《送别组诗》觉得很新,就决定想他学习,作了本次课。

授课中,学生的开始不在状态,细心听课。我设置问题的时候,学生的回答,也很局限,缺乏主题性,尤其在读诗的过程中,我让学生读了5遍,学生的朗读并没有起到明显的发展变化。这让我明白“一味的模仿就会失败”。

首先,教师讲的太多,学生的自主性显示的不够,陷入传统的教学模式,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。

其次,在问题的设置上,过于单一,答案固定,没有起到发挥学生想象力的效果。

再次,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,虽然学生读的很多,但是反展的并不明显,没有看出学生的巨大进步。

附阅读材料:

材料一: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

作者:李白 (唐)

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
材料二:赠汪伦

作者:李白 (唐)

李白乘舟将欲行,忽闻岸上踏歌声。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。

材料三:别董大二首

作者:高适 (唐)

千里黄云白日曛,北风吹雁雪纷纷。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。

材料四:送元二使安西

作者:王维 (唐)

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naizai.cn/archives/1191

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,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,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,行业技能,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、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特此声明!

题图来自Unsplash,基于CC0协议